股票配资免息
4月14日,中国商务部部长王文涛与越南工贸部部长阮鸿延在越南首都河内共同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和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工贸部关于加强产供链合作的谅解备忘录》,鼓励两国企业通过贸易、投资、技术合作等方式加强多领域产供链合作;4月15日,中国和越南发表“关于持续深化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加快构建具有战略意义的中越命运共同体的联合声明”。
近期,中国和越南接连作出的重要表态,清晰地展现出两国在经贸合作方面正朝着更加多元立体的方向稳步迈进。可以预见,未来两国之间的互联互通与交流往来将愈发紧密。在此充满机遇的大背景下,诸多深市上市公司积极谋划出海,持续加强在越业务布局。
洞察潜力
深市企业满怀信心
长期以来,在中国与越南的紧密协作下,双边贸易额持续攀升,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合。越南已成为中国在东盟的重要贸易伙伴,中国也是越南最大的贸易伙伴与主要外资来源地。
数据显示,最近30多年以来,中越双边贸易额增加了6400多倍。中国连续20多年保持越南最大贸易伙伴地位,越南是中国在东盟的第一大贸易伙伴。2024年,中越双边贸易额突破2600亿美元。
此次双方围绕经贸领域的深度交流与合作,犹如为蓬勃发展的双边贸易注入了一剂“增强剂”,为双方企业开辟出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对于深市企业而言,这无疑是拓展海外市场、实现业务多元化的绝佳契机。
正如广东思泉新材(301489)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思泉新材”)相关负责人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在中越合作背景下,越南作为快速发展的新兴市场经济体,拥有成本效益、地理位置优越等多重优势,有利于公司降低生产成本、优化供应链管理,可以较好满足公司建设海外生产基地的需要。
湖南华联瓷业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同样对《证券日报》记者称,越南投资对公司的长远健康发展有积极影响。一直以来,公司国际大客户出于供应链安全考虑,没有最大化地将订单交予公司。因此,公司在越南建设生产基地,能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
不难看出,深市企业对开拓越南市场满怀热忱,且有着清晰的战略考量。展望未来,相关企业将凭借越南当地的资源优势与政策利好,在加速产能扩张与技术升级的同时,实现双向共赢。
昇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在中越经贸合作深化与全球产业链重构的背景下,公司将坚持“立足中国、辐射全球”战略,以越南为支点,深化国际化布局,推动技术、资本与市场协同发展,为股东创造长期价值,为中越命运共同体建设贡献力量。
锚定机遇
深市企业踊跃行动
在明晰了中越经贸合作的广阔前景以及深市企业的战略考量后,越来越多的深市企业将想法转化为实际行动。
例如,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对《证券日报》记者透露,公司于近期在越南设立全资子公司,主要经营业务为提供生猪养殖方面的技术服务、智能化养殖设备等,希望能够运用国内积累的技术、管理经验为越南养殖从业者提供全方位的解决方案和技术服务,实现生产效率的提升和生物安全、环境可持续性的保障,助力越南养猪产业向更高效率、更高品质和绿色环保方向发展。
再比如,为应对消费电子、新能源汽车、储能及光伏逆变器等关键市场的快速增长,紧跟国际一流客户的未来发展方向,积极布局海外业务,思泉新材于2025年2月26日召开的第三届董事会第二十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增加越南思泉新材散热产品项目投资总额的议案》,同意公司将越南思泉新材散热产品项目的投资总额从3500万美元增加至6500万美元。目前已完成上述3500万美元项目的境外投资备案手续、越南思泉新材的注册登记手续,并已在越南北宁取得30282平方米土地使用权证书。
思泉新材相关负责人表示,越南思泉项目建成后有助于公司扩大生产规模及优化产能布局,增强供货能力,提升供货的稳定性与可靠性,也有助于公司捕捉更多市场机会,增强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巩固和提升行业地位。
除了牧原股份(002714)和思泉新材,众多深市企业在越南市场的布局同样精彩纷呈。如,浙江嘉益保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嘉益股份(301004)”)自2022年开始启动越南生产基地的建设,有序推进国际化产能布局。
嘉益股份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本次海外生产基地的选址具有区域基础设施完善、地理位置优越、产业政策优惠、RCEP等自贸协定覆盖广泛的优势,能够实现长效成本控制,并促进产品原产地多元化,增强供应链弹性与出口竞争力,降低国际贸易摩擦带来的不确定性。本次海外产能推进不仅提升了公司海外服务能力和盈利水平,也强化了与海外核心客户的供应链协同,打造出“国内+越南”双基地的生产格局。
再比如,深圳市联域光电股份(600184)有限公司自2022年起,基于对全球市场格局的深刻洞察与长远发展战略规划,积极投身越南的产能布局,先后成功创立越南电子与越南实业股票配资免息,通过在越南租赁厂房的模式,建立海外产能。凭借精细化的管理模式、对先进生产技术的积极引入,以及对当地员工的系统培训,公司快速构建起高效的生产运营体系,越南公司持续扩张,产能逐步提升,产品质量也获得市场高度认可,越南一跃成为公司重要的产能输出地,目前越南所生产的产品占比超50%。